塑料摩擦磨损试验机基于“模拟实际摩擦工况、量化磨损性能指标“的核心逻辑,通过精准控制摩擦界面的载荷、速度、环境等参数,实现对塑料材料摩擦系数、磨损量的科学测定,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四个关键环节:
首先是试样装夹与工况设定环节。设备需根据测试标准(如 GB/T 3960、ISO 8295)或实际应用场景,将塑料试样(通常为块状、销状或环状)与对偶件(如钢、陶瓷等摩擦配对材料)分别固定在试样台与摩擦副支架上。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设定核心试验参数:一是法向载荷(通常 0-500N 可调,部分设备支持更高载荷),模拟塑料在实际使用中承受的压力;二是摩擦速度(0.01-5m/s 可调),匹配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相对运动速率;三是试验时间或摩擦行程,确定测试周期;部分设备还可设定环境温度(-50℃-200℃)、湿度等参数,模拟工况对塑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。
其次是摩擦运动驱动与界面控制环节。设备以伺服电机为动力源,通过减速机构与传动系统(如滚珠丝杠、同步带)带动摩擦副或试样台做预设运动(常见往复直线运动、旋转运动两种形式),使塑料试样与对偶件表面形成稳定的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接触。在运动过程中,加载机构(如砝码加载、气动加载或液压加载)通过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并维持法向载荷稳定,避免载荷波动导致摩擦界面接触状态变化,确保试验条件的一致性。
再者是数据实时采集环节。设备搭载两类核心传感器:一是摩擦力传感器(精度通常≤±0.5% FS),实时采集摩擦过程中试样与对偶件之间的摩擦力,结合预设的法向载荷,通过公式 “摩擦系数 = 摩擦力 / 法向载荷" 自动计算动态摩擦系数与静摩擦系数;二是磨损量测量装置,常见的有称重法(通过高精度电子天平 < 精度 0.1mg > 测量试验前后塑料试样的质量损失)、轮廓法(通过激光轮廓仪或触针式粗糙度仪测量试样磨损表面的形貌变化,计算体积磨损量)、位移法(监测摩擦过程中试样因磨损导致的厚度变化),多维度量化塑料材料的磨损程度。
最后是数据处理与结果输出环节。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载荷、速度、摩擦力、磨损量等数据进行实时存储与分析,自动生成摩擦系数 - 时间曲线、磨损量 - 行程曲线等可视化图表,直观呈现塑料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磨损特性。试验结束后,设备可输出完整的试验报告,包含摩擦系数平均值、磨损率(单位时间或单位行程的磨损量)等关键指标,为塑料材料的选型、配方优化(如添加耐磨填料)及产品寿命评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
关注微信